急救领域“急行军”留住白金十分钟

急救领域“急行军”留住白金十分钟

伊行/文

战争带来死亡和伤害,也蕴藏了生的希望。

作为战时的随军医生,Paul Zoll,也就是美国卓尔医学的创始人,发现对心脏实施电击可以挽救生命,战争结束后到50年代,Paul ZOLL教授开始致力于研究医学电生理,被全球医学界公认为现代医学电生理之父.

与此同时,他对战时采用的心脏电除颤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于1952年1月,卓尔首次在人体胸壁表面施行电脉冲刺激心脏,成功为1例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脏除颤。这一创举迎来了心脏病学的变革时期,临时性心脏起搏技术逐渐被医学界广泛接受,成为缓慢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1956年,卓尔教授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除颤器,第一个成功的在临床上为病人进行除颤和电转复治疗。

对于急诊室里发生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体外电击除颤,大约你并不会陌生,是的,这是大量医生每天在急救中必然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三大技术,其中就包含了卓尔在1956年提出的体外电击除颤法。

今天,已经走过62年的卓尔医疗,正在经历一个商业理念的巨大转变——从一个商业公司,转变为更具人文情怀的社会公司。

 

社会情怀注入 

2014年开始,在现任CEO: Rick Packer的领导下, 卓尔医疗的经营理念开始发生了转变. “我们更强调对人的救援救治,与客户的社会性互动也越来越强。”美国卓尔医学产品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郑杰说。

2014财年,卓尔运用它们的设备,有记录的救治了1.06万生命,今年会继续增长。“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家庭。”

事实上,从1953年卓尔的创建开始,就不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思路。当卓尔教授研发出体外除颤体术后,最初是希望迅速把他的发明捆绑到对方的产品上一起推广到全球拯救生命。但对方表示愿意将在3年以后出产的下一批机器上捆绑上该技术。为了让患者更早的使用到这种能拯救病人生命的技术,卓尔选择直接自己成立公司,半年后产品上市。

从除颤起搏技术起步,卓尔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牢牢盯住急救领域,发展成为涵盖自动心肺复苏、急救低温管理、液体复苏、急救信息系统等全方位急救技术的专业公司。

2014年度,在全球医疗除颤器领域,卓尔的产品已经位居全球销量第一, 牢牢占据一线品牌的地位。

在中国华东地区超过90%的急救120机构使用来自卓尔的除尘器,在全国则是80%。而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中,卓尔的除颤器市场占有率达到20%。

目前,卓尔的另一款全球唯一的可穿戴除颤器产品LifeVest在欧美和日本市场销售已经非常成熟,该产品可以为院内以及院外高风险的心脏疾病患者提供全天24小时的保护. 在老龄人群比例加大的中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目前正在进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过程.“明年可以拿到食药监局的许可。”

2012年3月,旭化成宣布以2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卓尔全部股份,目的是拓展医院用重症护理产品组合和提高在亚洲市场上的销售额。

在旭化成的中期经营计划”For Tomorrow 2015”中,医疗领域被定位为次世代核心业务领域之一,急救医疗则被定位为有待增长的业务板块。

“卓尔的「为急救医疗事业作贡献」的理念和旭化成集团的「为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作贡献」相一致,旭化成的进入,有助于我们积极进行并购,更多的整合在急救医疗领域的资源。”郑杰说。

从卖产品到定标准

随着经营理念的变化,卓尔医疗对于卓尔中国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郑杰说,以前在中国的团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销售额,围绕销售这个终极目标去制定团队发展计划,寻找目标客户,更多的专注在销售招投标过程中。

而现在,卓尔中国需要考虑的是,所有急救心肺复苏领域的大陆装机量、客户满意度,有多少重要的医学领袖认同卓尔的技术运用。

目前,卓尔中国也投入和支持更多的医学发展项目, 与北京的多家医院联合,进行一项涉及到1000个病例研究项目,测试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新除颤技术运用对急救生存率带来的影响。

心肺复苏和除颤是心脏骤停救助的最重要两个步骤,2010最新颁布的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欧洲复苏委员会指南都明确:成功除颤需要配合以深度和频率均适宜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因此在中国大陆, 卓尔中国如何更好配合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进行更好的心肺复苏以及快速除颤是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存率提高的工作重心。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务人员开始认识到卓尔的最新技术的运用, 能够大大提高急救医务工作人员的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极大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处置过程的医学判断效率, 能降低工作强度并同时提升患者生存率。

一旦思路发生转变,郑杰的主要工作,变成了要找更多行业领域的高端专家、临床人才进行技术交流和宣讲,而不再是简单追求销售的增长。

同时,卓尔的产品售价高于其他品牌,即便在高端品牌中也属于高价格,但这并不代表卓尔只做高端客户。由于经营理念的改变,反过来,目前卓尔开始更多在中西部地区用力,从最基础的医疗单位做起,因为恰恰是这些地区, 最需要对急救抢救进行技术普及和临床协助的区域。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些预算不高的医院,虽然没钱购买设备,但在了解了卓尔的产品后,往往会购买卓尔的产品用做质控,用做标准。

而从整体来看,郑杰说,卓尔这种新的商业理念,也帮助企业获得了更大的销售额。

一旦视野放大,卓尔开始考虑更多涉及到救治和标准的事情。

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是一个普遍遵循的行业标准,该指南每5年修订一次。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指南,“医疗水准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病种也不同,所以中国的很多心内专家也在呼吁,要推出自己的指南。”郑杰说,卓尔也会积极地参与指南的制定。

民用领域待拓展

不过,郑杰表示,在整个急救领域,中国更需要发展的,是民用的领域。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最基本的医疗结束和防范,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最终恢复大脑功能。

作为全球公认的“第一救命技术”,心肺复苏术已经走过了近60年。而心肺复苏术开始时间与成功率关系极大,在1分钟内开始,成功率超过90%,此后每延误一分钟,成功率下降10%,也就是说,心脏骤停出现十分钟后,成功率就下降为0。

但是,目前要保证120救护车在10分钟赶到伤病现场比较困难。调查资料显示,急救体系反应时间各国家、各城市之间也是不一样的。从急救体系好的地区来看:美国4~6分钟;日本4分钟;德国7~10分钟;英国8分钟;丹麦3分钟;俄罗斯4~6分钟;中国大城市均在10分钟以外(北京12分钟;上海11分钟;广州12分钟)。

这也就意味着,等待120的救助,就势必丧失白金十分钟。

也因此,掌握急救知识,开展身边的救援,会是更有效的办法。

《广州日报》援引数据称,我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不到1%,只有大城市某些人群可达到5~10%,国外25~70%相比差距很大。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超过60%,几乎每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院前急救。

上海某区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安全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市民把救人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仅以日本为例,目前AED中95%是在医疗体系之外的民用领域使用,比如旅游景区、酒店、浴室、企业、公共区域。而在美国,法律规定超过1000人的场所就要配备AED. 从大数据上来说,人群心脏发生骤停的几率,大约是千分之一。“美国4.5亿人口,每年因心脏骤停死亡的是45万人左右。”

相较而言, 我们周围能用于应对心脏骤停发生的设备少之又少,2014年一年中国大陆覆盖13亿人口的AED装机数量不超过3000台. 同一个时期内,香港大概装机数量1500台,台湾是7000万台,而日本一年的装机数量则达到了4万台,美国4-5万台。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急救法的立法修改。促进民用的拓展。”

相关一财网浏览


16-07-18
隐私保护版权声明上海工商 copyright Asahi Kas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01988-5号